
中國機構與組織
日期 | 機構 | 職能 |
1990年2月 | 國務院專門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下設在原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 | 負責協調、制定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政策和措施 |
1998年 | 國務院對原氣候變化協調小組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由原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牽頭,13個部門參與的“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 | 作為部門間議事協調機構,在研究、制定和協調有關氣候變化的政策等領域開展工作 |
2003年 | 小組再次調整,由15個部門組成,辦公室設在國家發改委地區司 | 成為中國氣候變化領域重大活動和對策的領導機構 |
2006年8月 | 國務院批準建立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及其管理中心 | 利用CDM項目中的國家收益,支持和促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
2007年6月12日 | 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 | 研究制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統一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研究審議國際合作和談判對案等。 |
2008年 |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成立 | 承擔綜合研究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形勢,牽頭擬訂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牽頭承擔國家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相關工作等工作 |
2008年1月 | 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 | 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
2008年4月22日 | 中國低碳網正式成立 | 我國第一個低碳網絡媒體和促進平臺(www.edition-m.com)向海內外開放。 |
2008年8-9月 | 北京、上海和天津先后成立了3家環境與排放權交易所 | 開展國內排污權等環境與能源產品的交易 |
2010年1月 | 國務院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任能源委主任,包括外交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工信部、科技部等多個部委“一把手”及軍隊高層出任委員。 |
2011年4月 | 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建筑節能聯盟在京成立 | 這標志著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建筑節能的合作工作正式啟動。 |
2010年7月19日 |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在民政部注冊成立,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家林業局 | 是中國第一家以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 |

政策與表態
日期 | 政策及會議 | 內容與表態 |
1972年6月 |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 新中國首次參加,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親自修改和審定了代表團帶到會議上的所有重要文件,并在修改與會文件時加上了“中國也存在環境問題”一節。 |
1973年8月 | 國務院批轉了國家計劃委員會上報的《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 | 是中國環境保護史上第一個由國務院批轉的具有法規性質的文件,是新中國環境保護立法的起點。 |
1992年6月2日 | 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首腦會議 | 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鵬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并發表講話,闡述了中國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呼吁發達國家對全球環境改善擔負起更多的責任。 |
1999年12月2日 | 第11次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約方大會暨第5次維也納公約締約方大會北京峰會 | 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發表講話,指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愿意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礎上,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為促進全球環境和發展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
2002年9月 | 可持續發展首腦峰會 | 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發表題為《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講話,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五點主張。 |
2005年10月12日 | 中國頒布《清潔發展機制運行管理辦法》 | 詳細規定了中國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具體規則和管理機制 |
2005年7月 | 八國集團同五國(“G8+5”)領導人對話會 | 胡錦濤主席發表《攜手開創未來,推動合作共贏》的書面講話, |
2006年1月 | 中國發表《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 | 明確提出,積極推動中非在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 |
2006年7月 | 國家發改委制定并下發了《“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 | 預期“十一五”期間節能2.4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約5.5億噸。 |
2006年12月26日 | 科技部、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發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 這是我國編制的第一部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國家評估報告。 |
2007年6月4日 | 公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 這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其中包含鄭重提出的中期減排目標。 |
2007年6月8日 | “G8+5”領導人對話會議 | 胡錦濤主席發表講話,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發達國家應該完成《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減排目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并在2012年后繼續率先承擔減排義務。 |
2007年6月14日 | 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委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 | 全面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能力。 |
2007年9月8日 | 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 | 胡錦濤主席提出4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 |
2007年9月 | 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 胡錦濤主席提出“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發展管理網絡”倡議 |
2007年11月21日 | 東亞峰會 | 溫家寶總理發表講話,發達國家應該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支持承諾,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
2007年11月22日 | 國務院出臺《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 | 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把防治污染作為重中之重。 |
2007年12月 | 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 | 明確節能減排方向和目標。 |
2008年4月10日 | 中國和澳大利亞發表《關于進一步密切在氣候變化方面合作的聯合聲明》 | 強調發達國家應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以及“巴厘路線圖”,在2012年后繼續率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協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
2008年7月9日 | 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其間舉辦了“主要經濟體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論壇領導人會議” | 胡錦濤主席呼吁各國“切實體現對減緩、適應、技術、資金四方面的同等重視”,呼吁發達國家“切實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承諾” |
2008年8月 |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 | 在全國開展節能行動,倡導節能消費 |
2008年10月24日 | 第7屆亞歐首腦會議 | 胡錦濤主席發表題為《亞歐攜手合作共贏》的講話,認為亞歐雙方應該加強協調和配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
2008年11月 | 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 明確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易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
2008年11月 | “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高級別研討會”,發表了《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北京宣言》。 | 中國在《公約》締約方會議以及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下,就促進技術轉讓提出了切實可行而有效的機制建議。 |
2009年5月20日 | 中國政府公布《落實巴厘路線圖——中國政府關于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立場》 | 提出了中國關于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原則和目標。 |
2009年5月26日 | 中國貿促會與韓國大韓商工會議所簽署《關于促進中韓綠色經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 在今后兩年中,雙方將通過建立高層對話機制及推動雙方代表互訪等方式,促進兩國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
2009年7月28日 | 中美簽署《關于中美兩國加強在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方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 中美兩國未來將加強在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合作。 |
8月24日 | 國務院常務會,聽取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研究制訂《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 | 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示范,試行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體制機制,在特定區域或行業內探索性開展碳排放交易。 |
2009年8月27日 |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的報告》 | 充分肯定國務院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效,同意報告提出的今后工作安排。 |
2009年9月22日 | 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 | 胡錦濤主席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講話,提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目標,宣布中國將進一步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繼續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
2009年11月8日 | “中非合作論壇”第4屆部長級會議 | 溫家寶總理發表題為《全面推進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講話,表示中國愿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比那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
2009年11月 | 國家林業局發布《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 | 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積400萬公頃以上,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森林蓄積量達到132億立方米。 |
2009年11月 | (誰)發布《2009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立場》 | 反映了中國民間機構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和立場。 |
2009年12月18日 |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領導人會議(COP15/MOP5) | 溫家寶總理發表《凝聚共識,加強合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講話,強調“確保機制的有效性”,強調“國際社會要在公約框架下作出切實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發達國家兌現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持續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加快轉讓氣候友好技術。 |
2010年8月10日 | 國家發改委發出《關于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 | 確定首先在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市開展低碳試點工作 |
2010年10月 |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天津峰會上,科技部公布了《中國2010發展中的清潔能源科技》報告 | 系統介紹了中國近年來的清潔技術進展和前景展望。 |
2010年10月4日 | 第8屆亞歐首腦會議 | 溫家寶總理發表題為《推動亞歐合作進程深入向前發展》的講話,重申應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
2011年3月 |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向全國公開征求《應對氣候變化法》意見 |

國際交流
日期 | 會議 | 意義與內容 |
2008年1月17日 |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全國青年聯合會擔任指導單位的首屆中國和諧城市論壇舉辦低碳城市研討會 | 我國第一個在高端會議上以“低碳城市”為主題的會議,數十位市長與專家學者、海內外企業家共同探討低碳城市發展之路,張坤民、滕藤、夏堃堡、張世鋼、馬中、張世秋等著名專家做報告。 |
2008年4月24-25日 | 科技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環保總局、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等部委聯合主辦“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國際論壇” | 論壇主題為依靠科學技術應對氣候變化,以氣候變化與科技的目標、戰略、機制、政策及其關鍵問題為討論重點 |
2008年5月 | 科技部牽頭舉辦了“氣候變化與科技創新國際論壇”通過溝通和學術交流 | 這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辦的規模最大的氣候變化論壇 |
2008年11月 | 在北京共同舉辦了“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高級別研討會”,發表了《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北京宣言》。 | 中國也在公約締約方會議以及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下就促進技術轉讓提出了切實可行而有效的機制建議。 |
2008年12月 | 中國在吉布提舉辦了“清潔發展機制與可再生能源培訓班” | 中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非洲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
2009年7月 | 在北京為來自非洲國家的官員和學者舉辦了“發展中國家氣候及氣候變化國際高級研修班” | 在與人口問題相關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方面,中國愿意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人口方案領域的經驗,加強發展中國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
2010年1月21日 |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批復舉辦低碳中國論壇并擔任指導單位 | 全國政協經委主任張左己致開幕詞,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到會祝賀演講,中央電視臺播出,約五十座城市、百余家海內外知名企業負責人及著名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代表參會,是國內截止2010年1月規格最高、公眾影響力最大的低碳主題論壇。 |
2010年5月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了綠色經濟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會議 | 為各國加強氣候變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 |
2010年6月 | 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了以“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為主題的2010中國北京國際節能環保展覽會 | 節能、新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成為2010年展會的三大重點展示范圍。 |
2010年10月 | 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天津峰會 | 是中國首次承辦聯合國框架下的氣候談判,也是坎昆氣候大會前最后一輪談判。 |
2010年11月 | 12個部委舉辦2010年中國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高科技國際博覽會 | 向公眾大力普及綠色理念和綠色知識,倡導綠色消費,積極塑造綠色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