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山東省關于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魯發改運行〔2025〕268號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企業:
《山東省關于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山東省生態環境廳
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山東省能源局
2025年4月10日
山東省關于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實施方案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在煤炭開發、生產、儲運、使用全產業鏈各環節,綜合運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等手段,控制和減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活動,對于充分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確保能源安全,更好支撐保障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意見》(發改運行〔2024〕1345號),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系統觀念,以減污降碳、提高能效為主攻方向,以創新技術和管理為動力,以完善政策和標準為支撐,全面加強煤炭全鏈條清潔高效利用。
到2030年,煤炭綠色智能開發能力明顯增強,生產能耗強度逐步下降,儲運結構持續優化,商品煤質量穩步提高,重點領域用煤效能和清潔化水平全面提升,與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體系基本建成。
二、構建綠色協同的開發體系
(一)加強煤炭資源勘查。鼓勵企業開展商業性勘查,運用綠色勘查技術,加強煤炭資源分類分級評價和煤礦精細化勘查,為煤炭綠色智能高效開發和產能平穩接續提供地質保障。加強煤與煤層氣、戰略性金屬礦產等共伴生資源綜合勘查。(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負責)
(二)加強礦產資源規劃研究。統籌資源稟賦、輸送通道、消費需求等因素,依據國土空間規劃,落實“三區三線”空間管控要求,加強對煤炭勘查開采布局、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礦區生態修復等問題研究,科學編制、認真落實我省“十五五”期間的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劃定煤炭資源國家規劃礦區、重點開采區,不斷優化礦區規劃布局。(省自然資源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將綠色開發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切實提升礦山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水平,建成一批符合生態環保要求、資源節約利用、智能高效的大中型綠色煤礦。(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安全環保的生產體系
(四)加快煤礦安全智能化發展。新建煤礦原則上按照智能化標準設計建設和投產使用,開展全省已完成智能化建設礦井的驗收抽查工作,確保建設質量。生產煤礦要在現有智能化建設成果上持續提升智能化水平,重點推進開采系統智能決策自主運行、掘進系統工藝設備高效協同,采掘工作面實現超視遠程控制與現場少人無人,推廣應用固定場所無人值守、危險繁重崗位機器人替代,進一步提升煤礦整體安全高效生產管理水平。(省能源局、國家礦山安監局山東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新建煤礦應當同步建設配套的洗選設施。加快生產煤礦現有配套洗選設施改造升級,提高智能監測控制和運行水平,大力淘汰落后洗選產能。(省能源局牽頭負責)
(六)推進節能環保升級。健全煤礦節能降碳標準體系,促進高能效技術和設備應用以及余熱、余壓等資源綜合利用,深入挖掘生產系統節能潛力,合理降低煤礦生產能耗。煤炭企業嚴格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主體責任,足額提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確保專款專用。創新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鼓勵利用采煤沉陷區和關閉退出煤礦的工業廣場、排土場、巷道等地上地下空間發展新能源、儲能和碳匯林草,支持煤炭與煤電、新能源聯營發展和優化組合,提升煤炭礦區多能互補水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構建清潔完善的儲運體系
(七)優化煤炭儲運網絡。不斷完善煤炭鐵路運輸網絡,提
高大中型煤炭企業鐵路專用線接入比例,加快既有運煤鐵路擴能改造,完善鐵路集運站布局,加強集疏運鐵路建設,充分釋放瓦日線等重載煤運鐵路大通道能力。改善區域煤炭運輸公路網結構,加強重點區域路網運行監測、應急處置,保障便捷高效通行。優化煤炭港口布局,提升鐵路集疏港能力。密切關注煤炭運輸主通道運行情況,強化鐵路與港口協同聯動,切實保障煤炭干線運輸和集疏運暢通高效。合理布局煤炭儲備,在電力負荷中心和運輸樞紐布局建設中央政府煤炭儲備基地。(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山東局、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港口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提高儲運清潔化水平。持續推進煤炭運輸“公轉鐵”、“公轉水”,鼓勵從礦區源頭開展“散改集”。進一步提高煤炭主產區中長距離煤炭鐵路運輸比例,打造以鐵路、水路為骨干的多式聯運體系,有效防治運輸中的揚塵污染。鼓勵采用封閉式皮帶廊道、管道、管狀帶式輸送機和電動、氫能等新能源車輛短距離運輸煤炭。2025年年底前,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鋁冶煉)及重點區域13市(除青島、煙臺和威海市外)水泥行業等主要用煤行業企業清潔運輸(含新能源車)比例達80%以上。提高生產、流通和消費各環節儲煤設施清潔環保水平。提升港口綠色集疏運比例,推動船舶靠港常態化使用岸電。2025年年底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沿海主要港口煤炭清潔運輸(含新能源車)達到80%以上。(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港口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提升煤炭流通效率。推動煤炭運輸、倉儲、加工配送一體化融合發展,支持建設大型煤炭儲配中心,鼓勵精細化加工配送,促進儲運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快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在煤炭物流領域的應用,推動煤炭物流標準化建設。(省交通運輸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構建多元高效的使用體系
(十)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強化新上用煤項目源頭把關,新建和改擴建鋼鐵冶煉項目、石化化工項目、電解鋁項目、水泥、陶瓷、平板玻璃項目應達到環保績效A級要求,并依法實施煤炭等量或減量替代,替代方案不完善的不予審批。到2025年,充分發揮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的供熱能力,對其供熱半徑30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機組(含自備電廠)進行關停或整合。到2025年,在確保電力、熱力穩定接續供應的前提下,除供熱背壓機組外,全省30萬千瓦以下發電機組基本退出。(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推動煤電行業減污降碳。嚴格落實《煤電行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煤電機組“三改聯動”實施方案》《限制高煤耗機組發電工作方案》要求,有序推進小煤電機組關停并轉,加快推動全省煤電行業轉型升級。提速大型清潔高效煤電項目建設,做好指導服務和土地、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要素保障,合理布局建設清潔高效煤電項目。沿黃重點區域一律不得在國家和我省規定的合規工業園區之外新建“兩高”項目,但國家布局我省的煤電項目及列入我省電力發展規劃的煤電項目除外。全面實施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推進熱電協同、熔鹽儲熱等熱電解耦技術示范,有序推動煤耗未達到基準水平機組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和供熱改造。鼓勵開展高比例生物質、綠氨等零碳低碳燃料摻燒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化改造,大力推廣長輸供熱。推動現役煤電機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在確保滿足最低技術出力及以上負荷運行時達到超低排放要求前提下,提升無組織排放管控水平。(省能源局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提高重點行業用煤效能。嚴格落實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領域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新建用煤項目原則上達到標桿水平,對于達不到基準水平的存量項目實施改造升級,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加強主要耗煤行業用煤技術跟蹤,及時制修訂技術標準,動態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落后用煤技術和設備。實施燃煤鍋爐、工業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和節能環保綜合改造,推動清潔高效燃燒技術發展與應用。持續鞏固提升高質量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成效。(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有序發展煤炭原料化利用。加強煤基新材料應用創
新,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煤基新型合成材料、先進碳材料、可降解材料等高端化工產品技術開發應用。依托我省煤化工產業基礎,推動布局偏散、規模偏小、能耗較高的老舊裝置進行優化升級,加快煤化工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推動煤化工與綠電、綠氫、儲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耦合發展,打造低碳循環的煤炭高效轉化產業鏈,促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持續推動清潔取暖。因地制宜優化清潔取暖方式,充分尊重群眾需求和企業意愿,結合當地資源稟賦、能源保障能力和群眾收入水平,科學選擇清潔取暖技術路線,穩妥推進超低排放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和地熱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以及電力、工業余熱、核能供暖等多種清潔取暖方式。探索多能融合的農村用能模式。在落實氣源、經濟可承受等前提下,因地制宜推進“煤改氣”、“煤改電”,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穩妥實施農村“煤改氣”清潔取暖。到2025年,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平原地區散煤基本清零,中央財政支持的清潔取暖項目城市按時完成實施方案改造任務。提升核能供暖能力,優化清潔熱源布局,推動管網互聯互通,大力推廣清潔供熱新技術新模式。(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推進煤炭分質分級利用。加強煤炭生產流程的質量
監管和使用環節的環境監管。鼓勵優質煤炭進口。企業結合實際明確電煤最低質量要求,電煤中長期合同應有明確的質量條款,并納入履約監管。加快推進稀缺特殊煤種資源保護性開采,促進分質分級利用與煤化工、發電等一體化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青島海關、濟南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保障措施
(十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支持“兩重”建設有關重點任務,推進符合條件的煤電機組低碳化示范項目建設。健全完善相關金融政策,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大對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轉型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對采用充填開采、實施智能化改造等綠色高效生產方式的煤礦給予產能置換政策支持。(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人民銀行山東分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強化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跨領域創新深度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臺作用,提高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開展重大技術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加強組織實施。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開展評估督導,及時協調解決突出問題。各市要因地制宜細化政策措施,狠抓督促落實。各有關方面要探索創新,積極宣傳引導,做好標準制修訂、技術推廣等工作,為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