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強工業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甘肅省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暨強工業行動2025年度工作要點》的通知
省強工業行動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市(州)工信局、蘭州新 區工信和數據局,有關企業:
為貫徹落實《中共甘肅省委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 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甘肅省強工業行動實施方案(2022 -2025年)》,做好2025年度各項工作,省強工業行動領導小 組辦公室牽頭制定了《甘肅省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暨強工業行動
2025年度工作要點》。現印發你們,請抓好貫徹落實。
省強工業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5年4月11日
甘肅省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暨強工業行動
2025年度工作要點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 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全國工業和 信息化工作會議、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全省強工業行動推進會、 全省新型工業化現場推進會精神,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 群”,深入開展強工業行動,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2025 年強工業行動任務落實落地,制定本工作要點。
一、主要目標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按8.5%調度;工業固定 資產投資增長10%,按12%調度;數字產業規模突破1300億元, 增長8%以上;新增規上工業企業600戶、累計達到3700戶以上; 工信領域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400億元,增長15%以上。主要預 期指標如下:
——總量規模進一步擴大。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達到27%;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百億元以上 工業園區達到13個。
——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 值比重達到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占比達到35%。 新能源并網裝機突破8000萬千瓦。新建5G 基站8000個,累計
達到8.4萬個;打造以慶陽數據中心集群為核心的全省算力格局, 算力力爭突破10萬P。
——市場主體進一步壯大。健全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新培育 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 型中小企業,力爭培育省級單項冠軍企業15戶以上。
強工業行動2025年主要預期指標
二、主要任務
(一)深入實施經濟運行調度穩增長行動
堅持省市縣三級工業運行周月調度機制,對54個省級及以 上工業園區、59個工業主導縣區、15項重點行業及領域調度全 覆蓋,加力鞏固全省工業經濟爭先進位、持續向好發展勢頭。
1.緊盯工業大市,精準調度穩增長。壓茬推進省市縣三級周 月調度機制,精準實施《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保8”工作 方案》《重點行業穩增長方案》,挖潛力、補短板、揚優勢、提 質效,推動工業經濟實力和競爭力邁上新臺階。調度潛力大的市 州扛任務、做貢獻,金昌、白銀、蘭州新區分別增長12%、10%、 30%;“大塊頭”市州保目標、穩基本盤,蘭州、嘉峪關、天水、 慶陽、酒泉、平涼分別增長7%、8%、8%、7%、8.5%、7%;占比 小的市州拓增量,武威、張掖、隴南、定西、臨夏、甘南都要增 長8.5%以上。
2.緊盯支柱行業,穩產達產穩增長。加強重點行業運行監測, 精準應對市場變化,靈活制定和調整扶持政策,力爭石化、冶金、 有色等8個支柱行業實現總產值1.25萬億元,支持重點行業達 產增產。力爭長慶油田原油產量1220萬噸以上,三大煉廠原油 加工量1535萬噸以上;電鎳產量20萬噸、電解鋁產量305萬噸、 陰極銅產量138萬噸、鋼材產量1133萬噸、煤炭產量7000萬噸, 卷煙產量95萬箱。
3.緊盯重點企業,因企施策穩增長。充分發揮省屬企業、中
央在甘企業和鏈主企業等大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確保60戶省 級重點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8530億元,力爭達到8750億元。加 強相關市州、企業與央企總部對接,再爭取原油產量20萬噸、 加工量75萬噸,卷煙0.6萬箱;力爭22戶重點在甘央企完成產 值3300億元。發揮金川集團、酒鋼集團、白銀集團等省屬“大 塊頭”企業挑大梁作用,力爭10戶重點省屬企業完成產值4500 億元。支持地方企業融通發展,開展供需對接活動4次以上,主 動優產品、拓市場,力爭28戶重點地方企業完成產值950億元。
4.緊盯重大項目,提速擴量穩增長。緊盯工業固投增長12% 的調度目標,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領域500萬元以上項目1217項, 年內投資2042億元,對全部項目分級監測調度。其中,省工信 廳專班調度50億以上大項目40個,市州調度152個10至50億 元項目,縣區調度1025個10億元以下項目。每月召開項目調度 視頻會,每季召開投資調度現場會,采取壓茬推進、現場督辦、 遠程會診、強化協調等方式,確保項目落實落地,穩定工業投資。
(二)深入實施鏈群融合促發展行動
堅持“化點成珠、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全產業 鏈思維,打造鏈群融合生態,重點調度總投資2670億元產業鏈 項目151個,年度投資637億元,不斷塑造我省工業經濟高質量 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5.石化化工產業延鏈補鏈。堅持“減油增化增特”,以大煉 化帶動精細化工產業發展,大力招引上下游企業,加快壯大高端
精細化工、化工中間體及制劑等產業。加強隴東地區、河西地區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支持打造隴東綜合能源化工基地。推動酒泉 300萬噸/年低階煤熱解項目、金昌50萬噸/年高濃度尿基復合 肥、慶陽50萬噸/年輕烴深加工、白銀清潔高效氣化氣一期等項 目加快投產、達產見效。專班推進甘肅巨化硅氟新材料、蘭州石 化轉型升級乙烯改造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2025年底, 石化化工產業產值達到2600億元。
6.冶金有色產業高端延伸。圍繞壯大金白蘭武有色金屬國家 先進制造業集群,堅持“優鎳、強銅、增鈷、擴貴、興鈦”,推 動金川集團40萬噸/年智能銅電解二期、酒鋼集團煉軋廠寬厚板 工程等重大項目加快投產。做強做優鎳鈷、銅鋁加工等千億級產 業鏈,做精稀貴金屬等特色產業鏈,實現高純無氧銅材、核用不 銹鋼等重點產品迭代升級和高端應用,加快有色金屬產業從基礎 冶煉向精深加工躍升。2025年底,冶金有色產業產值達到4800 億 元 。
7.新材料產業重點培育。以金川集團28萬噸/年動力電池用 硫酸鎳產品提升、白銀集團年產20萬噸高導新材料、甘肅稀土 新材料12000噸/年高純稀土金屬及合金材料生產線等重大項目 建設為牽引,加快鎳銅鈷壓延精深加工產業鏈、高純碲等貴金屬 及稀有金屬產業鏈建設。推進稀有、稀貴、稀散和稀土四類資源 精深開發,加強稀土功能材料、核用材料、高溫合金材料、醫用 合金材料、半導體材料等研發應用,全力打造西部特色新材料產
業基地。2025年底,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
8.生物制藥產業量質齊升。聚焦基礎較好的產業集聚區、示 范區縱向開展補充式、填空式招引,引育一批仿制藥、原創藥、 細胞藥物等領域高端企業,做大做強生物制品、化學藥、醫藥中 間體和核醫療等產業。推進微生物制劑和合成生物制造項目,加 大干細胞療法、生物疫苗、肉毒素等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快 建設中國生物西北醫美產業化基地和血液制品生產基地。2025 年底,以生物制藥帶動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165億元。
9.裝備制造產業加快發展。延伸拓展煉化裝備、油氣鉆采裝 備、電工電氣、高檔數控機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條,做強做 大寶漢天工業母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發展智控系統、發 電機、電池片、儲能裝備、氫能裝備、核能裝備等關鍵部件裝備 與系統集成,構建“發輸儲用造”全產業鏈、“研產裝運維”全 生命周期發展模式,培育壯大酒泉市新能源裝備集群,全力打造 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2025年底,裝備制 造產業產值達到1100億元。
10.電子信息產業做強做優。著力打造西部集成電路封裝測 試基地,加快天水華天汽車電子產品生產線升級、天光高可靠集 成電路能力提升等重點項目建設。以中國移動(蘭州)數據中心 二期、金山云一體化算力調度平臺及國家樞紐節點(甘肅)算力 調度中心等項目建設為牽引,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 節點建設。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高質量發展行動,新建30家以
上 5G全連接工廠,2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3—5家 重點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2025年底,力爭數字產業規模突破 1300億元,數字經濟規模突破5200億元。
11.集群培育高位推動。成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省級工 作專班和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市級工作專班,出臺《促進金白蘭 武有色金屬先進制造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 年)》,指導各市州制定省級集群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省 市專班推進金白蘭武和寶漢天2個國家級、13個省級集群擴能 升級、拉動增效、強基成勢。2025年,爭創新能源裝備制造和 綠色化工2個國家級集群,新培育3個以上省級集群,打造30 個以上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三)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賦能行動
統籌推進“強科技”“強工業”行動,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 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不斷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12.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蘭白兩區引領作用,用好 用活蘭白科技投資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政府基金, 落實好制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 計抵減等政策,鼓勵金川集團、酒鋼集團、蘭州石化、白銀集團 等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平臺,促進產業鏈、 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加速融合。2025年,實施重大技術攻 關項目200項,打造創新平臺40個、中試平臺15個;申報國家 級工業設計中心1家,省級工業設計載體26家。
13.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出臺《甘肅省產業科技創新任 務揭榜掛帥實施方案》,力爭在高端智能化鉆采裝備、納米稀土 催化新材料、高純金屬錸提取、高純無氧銅靶材等方面突破一批 “卡脖子”技術。統籌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科技重大攻關 和前沿技術研發,加大集成電路、工業母機、航空航天、醫用同 位素制備及靶向藥物研發等領域技術攻關,推動技術、工藝、設 備、產品鏈式突破與迭代。
14.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省科技成果轉化綜合 服務平臺作用,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等孵化 載體建設,落實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對 先進科研成果中試階段的扶持力度。鼓勵重點企業聯合省內高校、 科研院所整合優勢資源,在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中試基地和應用驗 證平臺,加快制造業科技成果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發揮科技成 果轉化“4個1”體系作用,每季度舉辦全省科技成果和技術需 求對接會,推進產業鏈資源、信息、技術、數據、成果互通互聯。
(四)深入實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行動
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統籌傳統產業 改造、新興產業培育和未來產業布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
15.傳統產業“改舊育新”。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方向,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 加快304個年內計劃投資258億元的“三化”改造項目建設,落
實《甘肅省關于加力支持工業企業設備更新若干措施》,爭取“兩 重”、“兩新”項目480個,貸款需求600億元、補貼14億元, 推動石化化工、冶金有色、裝備制造、煤炭建材等重點產業設備 更新、技術改造和工藝升級。對500家企業開展轉型診斷服務, 省屬企業和中央在甘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全覆蓋”。
16.新興產業“培優塑新”。持續放大金昌、白銀新材料和 酒泉儲能產業優勢,拓展源網荷儲場景應用和布局。大力發展儲 能電池、動力電池產業鏈,建設新能源直供電試點和綠電制氫試 點項目。制定《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行動》,召開“新材料產業 發展推進會”,加強超材料和新型半導體材料等領域的研究應用。 制定《生物醫藥產業能級提升行動》,進一步做大同位素、生物 制品、化學藥劑、離子醫用治療裝備等產業。推進電子芯片集群 化發展,依托天水華天等重點企業,打造國家西部集成電路封裝 測試基地。
17.未來產業“超前謀新”。圍繞氫能與新型儲能、低空經 濟、量子科技等重點領域,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強化政 策支持、科技支撐、應用場景培育,力爭今年突破一批前沿關鍵 核心技術、制定一批關鍵標準、形成一批標志性產品、開拓一批 典型應用場景。新型儲能產業重點發展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 全釩液流電池、超級電容器,開展高溫熔鹽儲能、壓縮空氣儲能、 重力儲能等多條技術路線試點示范,推動新型儲能長時段、低成 本、安全化發展。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600萬千瓦、
增長34%以上。氫能產業實施綠電交易、新能源直供等多種模式 的綠電制氫項目,引進培育氫基化工、氫冶金、氫氨醇一體化等 產業項目,加快構建“制儲運加用”氫能產業鏈。2025年,綠 電制氫產能達到1萬噸、增長80%以上。商業航天產業瞄準建設 綜合性商業航天母港目標,加快火箭總裝測試廠房、火箭液體燃 料、特殊氣體制備等項目建設,推進重型火箭的制造及發射場、 回收場建設;擴大電推進器產能,加大衛星測控和關鍵零部件等 配套項目招引力度,培育集火箭、衛星、終端設備、數據服務等 為一體的全產業鏈。低空經濟將低空基礎設施納入城市建設規劃, 加快引育無人機和低空低速飛行器研發、制造、服務等產業鏈條, 大力培育低空旅游、物流配送、農林植保等應用場景。量子科技 堅持技術、產業、應用協同推進,支持510所等院所研發冷原子 慣性傳感器、光鐘、光頻梳等產品,支持蘭大加快繆子測量和光 纖傳感產業化,支持中電萬維實施光量子安全通信芯片項目,帶 動量子科技產業在我省多點布局。
(五)深入實施數實融合提質增效行動
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統籌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 字化,全方位支撐工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促進制造業加速 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18.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千兆光纖網絡能力升級, 扎實開展“信號升格”行動,提升工業園區、重點企業的雙千兆 網絡覆蓋水平,完善5G 物聯能力。緊抓2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
析二級節點建設進度,形成規模化標識解析應用服務能力。探索 天通、北斗、高分及衛星互聯網等衛星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 應用廣泛、安全可靠的空天地一體化網絡。適度超前部署數字信 息新基建,加速現有5G 基站向5G—A 能力升級演進。2025年底, 新建5G 基站8000個、累計達到8.4萬個,實現縣城以上區域 5G 輕量化連續覆蓋。
19.加快產業數字化提速增效。堅持“點、線、面”協同, “點”上鼓勵大中型企業、龍頭骨干企業分層次培育5G 工廠和 數字化車間,實施一批投入少、見效快的“微改造”項目,推動 80家以上企業建設5G工廠,培育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40個、 智能制造優秀場景50個;“線”上試點采取“揭榜掛帥”方式, 對工業企業、重點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進行全流程數字化改造,帶 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和數字化應用,建設6個以 上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面”上加快蘭州、酒泉全國中小企 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市州申報全國中小 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試點,引導園區推進“平臺+園區”“標 識+園區”融合發展,建設3—6個數字化園區。
20.推進數字產業化快速發展。推動蘭州、天水加快建設信 創產業園,提升國產PC、服務器生產能力和本地化配套能力。 加大半導體功率器件、 AI 服務器、軟件等領域的招商引資及產 業培育,形成優勢互補、配套協作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格局。加 快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甘肅)建設,打造慶陽、蘭州與東部地區國家樞紐節點間高速直連網絡通道,有序推 進算力中心建設布局優化。鼓勵慶陽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支撐東數西算、東數西訓、東數西存、東數西渲等產業快速發展, 算力規模力爭突破10萬P。
(六)深入實施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行動
深入落實國家“雙碳”目標,統籌推進煤電、鋼鐵、有色、 建材、石化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加快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工業 園區,大力促進廢舊資源循環利用,全面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2025年底,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規模以 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
21.推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優化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促 進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廣應用,推進石 化化工、冶金有色、裝備制造、電力煤炭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 深入開展工業能效、水效提升行動,加快培育能效、水效“領跑 者”。聚焦石化化工、冶金有色等重點高耗能行業,實現工業節 能監察全覆蓋。完成80戶以上企業工業節能診斷服務,提出節 能降碳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方向,提升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加強 可循環、可降解材料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統籌推進傳統和新型廢 棄物綜合利用。2025年底,規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 以上;省級以上綠色制造體系單位數量累計達到280家以上,新 培育35家綠色工廠、2個綠色園區。
22.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以傳統產業、大數據行業等為
重點,大力推廣源網荷儲一體化、新能源自備電站、智能微電網、 增量配電網、綠電聚合等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模式,推動產業結 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探索推進零碳工廠、零碳工業 園區建設,力爭創建1—2個示范試點。做好蘭州市鋰電池(銅 箔產品)、酒泉市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工作。2025年 底,力爭全省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8000萬千瓦,新增新能源裝 機規模超過1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突破1000億千瓦時。
(七)深入實施承接產業轉移行動
圍繞打造東中部產業向西轉移重要承接地,用好蘭洽會、央 地合作對接、知名企業“隴上行”等平臺載體,承接產業梯度有 序轉移,集中資源壯大區域主導產業。2025年底,力爭招引到 位資金4400億元,增長15%以上。
23.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立足區位優勢,打造蘭白區域特色 產業承接區、河西走廊新興產業承接區、隴東南電子信息和能源 化工承接區、南部綠色生態產業承接區四個特色承接區。蘭白區 域特色產業以蘭州市為中心,推動蘭白區域產業鏈互補協同,促 進強省會資源要素集約化、產業協作高效化。河西地區以新能源 裝備、新材料、核技術應用等產業為重點承接方向,推動有色金 屬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提升產業實力和競爭力。隴東南地區 以電子信息制造、電工電氣、能源化工等產業為重點承接方向, 推動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南部甘南州和臨夏州圍繞 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招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
24.承接優勢特色產業。石化化工產業圍繞蘭州石化乙烯改 造、甘肅巨化硅氟新材料等項目,大力招引上下游企業,加快壯 大高端精細化工、化工中間體及制劑等產業,全年招引到位資金 525億元。冶金有色產業重點圍繞鋁基、鎳基、銅基、鋅基材料 和特種鋼等,積極引進精深加工和固廢綜合利用企業,全年招引 到位資金262億元。新材料產業圍繞半導體、稀土、同位素、高 性能纖維等領域,積極引進電池隔膜、精細化工新材料、高端醫 用材料、碳化硅精深加工等企業,全年招引到位資金200億元。 生物醫藥產業以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為重點,圍繞做大生 物制品、化學藥及制劑、重離子醫用裝備、現代中藥制造等領域, 招引現代中藥制劑(配方顆粒、提取物)及中成藥項目,加快引 進大型醫藥研發和生產制造企業,全年招引到位資金257億元。 裝備制造產業圍繞石油化工裝備、電工電氣裝備、高檔數控機床、 現代農機、礦山及工程裝備等關鍵核心部件與系統集成,緊盯機 床研發設計檢測創新能力提升等項目,加快推進裝備制造高端產 品拓展海外市場,全年招引到位資金235億元。電子產業圍繞集 成電路、鋰電池、AI 服務器、信創軟件等,鼓勵鏈主企業和相 關市州加強與深圳、廣州、上海、西安、重慶、天津等省市產業 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全年招引到位資金64億元。信息產業圍繞 培育更多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優勢 企業,加力承接一批“東數西算”、工業互聯網項目,全年招引 到位資金263億元。
25.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聚焦打造國家向西開放戰略通道,
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深度產業合作,謀劃設立 “中國一中亞新能源材料產業園”,支持金川集團等企業開展全 球化布局、積極開拓原料基地和產業應用市場,擴大風電整機及 組件、光伏產品、儲能電池等出口規模。深化東西部協作內涵, 圍繞精細化工、生物醫藥等八大重點領域,加強與天津、山東對 口幫扶省市產業協同,創新“飛地園區”共建模式,發揮蘭州新 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承載體功能,構建東西雙向互濟發展格局。
(八)深入實施企業競爭力突破提升行動
緊盯重點企業高質量發展瓶頸和要害,以增強內生動力、釋 放發展活力為目標,進一步促進各類企業優勢互補、競相發展, 加大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撐作用。
26.發展壯大產業鏈龍頭企業。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建立龍 頭企業動態培育庫和重點培育清單,實施“一企一案”精準培育, 推動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鼓勵企業或企業聯盟對產業鏈、創新 鏈、價值鏈進行優化整合,主導構建產業生態圈。促進龍頭企業 融通發展,發揮大型企業技術、標準、質量、平臺等引領支撐作 用,促進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大企業的供應鏈創新鏈,強化要素共 享、設備互聯、生產協同,建立緊密合作、互利共贏的市場化協 作網絡 。
27.加速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培育新企業入規,完善“規下 轉規上”培育庫,加強入庫培育、動態調整和跟蹤服務,2025年力爭培育新入規企業600戶以上,在“瞪羚”“獨角獸”企業 培育上力爭實現新突破。深入落實《甘肅省“專精特新”企業培 育提升若干措施》,進一步夯實以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主體的梯度培育體系,加 快培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 具有較強創新力的專精特新企業,不斷壯大專精特新企業群體, 推動中小企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智改數轉 網聯”行動和“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廣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評測指標、轉型指南。推動蘭州、酒泉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城市試點工作,積極申報國家第三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 點,著力推進我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28.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全面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 質效,發揮好省、市、縣三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作用,深入 開展“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月”等系列活動。推動中央在 甘企業和省屬重點企業發揮好產業鏈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 與民營企業在技術研發、產業鏈延伸、產業配套等方面開展合作。 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按季召開“融通發展工作推進會”, 舉辦各類大型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融通發展等活動, 暢通企業信息、產品、技術循環渠道,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 環 境 。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保障。發揮甘肅省強工業行動領導小組作用,
對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完成情況定期調度,推動各項任務高效落 實。統籌行業協會、產業聯盟、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智庫等力 量,加強對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的決策支撐。健全工作推進機制, “ 一鏈一策”制定完善重點產業鏈發展舉措,深入推進先進制造 業集群培育行動,鏈群融合引導關聯產業融通發展、組團發展、 協同發展。
(二)加大資金支持。充分發揮各類政府專項資金和產業投 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制造業創新、綠色發展、數字化轉型 和公共服務等支持力度。持續加大金融供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促進金融資源向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傾斜,更好借力資本市場助 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落實金融政策,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 信用貸款規模,加大對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的支持力度。實 施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落實首臺(套)重大技 術裝備、首批次重點新材料、首版次軟件保險補償機制和政策。
(三)強化人才建設。深入實施重大人才計劃,引進培養造 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和優秀企 業家。突出企業在人才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切實加強產業鏈及重 點領域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培育工作。加大重點領域人才 隊伍建設,培育壯大青年創新人才、卓越工程師等人才隊伍。弘 揚企業家精神,按規定對先進制造業企業和優秀企業家進行評選 表彰。
(四)加大招引力度。建立健全產業鏈招商專班,創新優化
招商模式,大力推動產業鏈招商。縱深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 行動,持續推行“展會+招商”模式,利用蘭洽會、藥博會、文 博會等重大活動,以及借助國內外展會推介平臺,開展招商推介 和投資洽談。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簽約和落地齊抓、政策和服 務同步,吸引優質項目落地,為做實做強區域現代制造業注入強 勁 動 力 。
(五)營造良好氛圍。持續推進“一網通辦”和“高效辦成 一件事”,強化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 加強產業、科技、金融、人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政策的協同 聯動。落實落細“包抓聯”“六必訪”等政策,梳理重點企業生 產經營、項目建設、要素保障等方面困難,形成問題清單和責任 清單,抓實抓細助企紓困。縱深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年” 行動,營造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開放便利的投資環境、公平競 爭的市場環境、寬松有序的經營環境。